青龙寺文化-青龙寺遗址公园的诗
1.乐游原寻迹,青龙寺赏花
2.乐游原诗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的出处、作者、全诗诗意、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4.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原文_翻译及赏析
5.关于山有禅意的诗句
6.青龙寺遗址的历史意义
乐游原寻迹,青龙寺赏花
乐游原得名于汉代。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汉时代,曲江池一带就以风景秀丽而负有盛名。汉宣帝时,这里被称为乐游苑。一次,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后来在此处建有乐游庙,乐游原就以庙得名。
乐游原
乐游原是唐长安城的最高点,地势高平轩敞,为登高览胜最佳景地。 唐太平公主在此添造亭阁,营造了当时最大的私宅园林——太平公主庄 园。韩愈《游太平公主庄》诗云: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堙,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1]仅在乐游原上的一处园林,因太平公主谋反被没收后,就分赐给了宁、申、歧、薛四王,足以想见当时 乐游原规模之大。后来四王又大加兴造,遂成为以冈原为特点的自然风 景游览胜地。
乐游原地势高耸,登原远眺,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如掌。同时,它与南面的曲江芙蓉园和西南的大雁塔相距不远,眺望如 在近前,景色十分宜人。因此,都人来此游赏者绍驿不绝。尤其是“每 三月上已、九月重阳,仕女游戏,就此拔楔登高·幄幕云布,车马填塞。”
乐游原位于西安市东南二环外,是由于河流侵蚀而残留在渭河三级阶地上的梁状高地。
乐游原的南面有大雁塔、曲江池,原上有青龙寺遗址、唐升平阁,
遗址内还建有空海纪念碑、纪念堂,种植着多株名贵樱花,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去处。
青龙寺地处地势高峻、风景幽雅的乐游原上,极盛于唐代中期。当时有不少外国僧人在此学习,尤其是日本僧侣,著名的“入唐八大家”中的六家:日本的空海、圆行、圆仁、惠远、圆珍、宗睿就受法于此。尤其是空海(号弘法大师)拜密宗大师惠果为师,学习密宗真谛。后回日本创立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祖师。因此青龙寺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
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青龙寺即遭毁坏,渐不为人知晓。1963年起经过多年考古调查发掘,在址上建起新的青龙寺。寺分东西两处,有日本捐资修建的大型仿唐建筑——“惠果、空海纪念堂”,及青龙寺出土文物展室等,是许多日本游客神往的观光胜地。
.
空海在青龙寺拜惠果法师学习真言密教传,空海苦心学习中国佛教密宗文化,又努力钻研中国汉学。他学识渊博,造诣深厚,在佛经、诗词、梵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公元806年他回国后,带走大批佛学经典和其它书籍。在日本奈良东大寺建立了日本的密宗--真言宗。设立道场,弘扬密宗,成为日本留学僧人中少有的佛学大师,成为开创“东密”的一代大师。1982年青龙寺修建了“空海纪念碑”。
1986年,青龙寺从日本引进千余株樱花树,植于寺院,每年五、六月间,樱花盛开,春色满圆,姹紫嫣红,风光异常。至今,青龙寺也以它传奇的历史角色和美丽的静谧风景吸引这众多的中外游客。
花花世界中,总能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也能为这阴沉没有一缕阳光的天气,带来春的气息。
很多卖樱花的花环、樱花的发卡,落英缤纷。单瓣但是树干又直又高,在粉色樱花中,可数的几株**樱花树很是引人注目,引来很多游人聚在树下拍照。
樱花泛滥了,人也跟着泛滥。花的海洋,人的海洋。人们就这样和花一样,追时尚,赶时髦。
樱花也即将盛开,踏青赏花你不来更待何时?在漫山遍野的浪漫粉色中一睹为快吧。
在高楼林立的窄缝中,它是水泥建筑中最后一方沃土。
古色古韵,唐代风格的建筑群,为看惯了现代文明的游客又提供了新的视野。
祈祷的,许愿的又是一个鲜红的海洋。
出得北门,才显得地势高峻。乐游原巍峨,难怪古人笔下如此美的诗篇!
而现代高楼林立,历史只好在此空寂寥了!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的这首《登乐游原》大家都很熟悉,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既写出了壮丽之景,又暗含自然哲理,同时抒发出了自己身世遭际之悲和家国之悲、古今兴衰之悲,蕴藉深而咏叹沉郁,可谓千古绝唱。
其实古人游览古迹或登高登楼有感而发吟诗填词很常见,譬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崔颢《黄鹤楼》、杜甫《登高》以及很多唐代诗人都曾写过《隋宫》等等。乐游原也是如此,本是汉代乐游苑,唐时衰败成丘,很多诗人都曾登乐游原上一览长安城五陵墓。
譬如李白的“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张九龄的“城隅有乐游,表里见皇州”、张祜的“今日南方惆怅尽,乐游原上见长安”以及李商隐的另外一首绝句中“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等等都是唐诗中登乐游原的名作,可惜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一曲横绝,盖过了千古。
描写乐游原的诗句很多,只有一人雄盖天下。
乐游原诗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注释
1、不适:不悦,不快
译文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今天到了傍晚时,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坐上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阳,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黄昏,不多时就要消灭了。
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 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古诗赏析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抑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幼时读李义山这首《乐游原》,便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却不知为何。现在回头想想,应当是因诗的意象使内心产生共鸣,从而由内至外心生出一种孤傲、寂寞、寥落之感,但是内心又还有所向,有所托。总而言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 这仅是我个人的看法,而一些专家品读此诗时,则是说从诗中看到了灰色的朦胧,看到了逐渐黯淡的夕阳。不知李商隐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还是在哀叹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由此得出的义山诗境显然低沉了许多,既没有初唐时代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那样雄浑慷慨而又意气风发,也没有杜甫“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顿挫和悲凉… 但我仍是觉得诗中又隐隐留下了美丽的向往与希望的影子。 难道此诗尽可使心境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感情吗?若是如此,真可算是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了! 无怪周汝昌先生赏析这首诗时动情地说:“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
乐游原简介
乐游原,是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东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黄土台塬。塬面长约4公里,宽200-350米,高出两侧平地10-20米,最高处海拔467米。 乐游原实际上是由于河流侵蚀而残留在渭河三级阶地上的梁状高地。乐游原的南面有大雁塔、曲江池,上有青龙寺遗址,遗址内还建有空海纪念碑、纪念堂,种植着多株名贵樱花,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去处。 乐游原得名于汉代。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汉时代,曲江池一带就以风景秀丽而负有盛名。汉宣帝时,这里被称为乐游苑。一次,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后来在此处建有乐游庙,乐游原就以庙得名。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后葬于家乡荥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的出处、作者、全诗诗意、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原文 乐游原(乐游园)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注释
①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② 不适:不悦, 不快。
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 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语译:
今天到了傍晚时,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坐上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阳,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黄昏,不多时就要消灭了。
玉溪诗人,另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是:“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那也是登上古原,触景萦怀,抒写情志之作。看来,乐游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时来赏之地。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溪意绪不佳,难以排遣,他就又决意游观消散,命驾驱车,前往乐游原而去。
乐游原之名,我们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绝唱《忆秦娥》深深印在我们的“诗的摄相”宝库中,那就是:“……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玉溪恰恰也说是“乐游原上有西风”。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称“乐游苑”才是,只因地势轩敞,人们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
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或者,东坡的“闲庭曲槛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荡春!”庶乎有神似之处吧?
可惜,玉溪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溪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细味“万树鸣蝉隔断虹”,既有断虹见于碧树鸣蝉之外,则当是雨霁新晴的景色。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大约此二语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写照,故屡于登高怀远之际,情见乎词。那另一次在乐游原上感而赋诗,指羲和日御而表达了感逝波,惜景光,绿鬓不居,朱颜难再之情—这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若将这种情怀意绪,只简单地理解为是他一味嗟老伤穷、残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获玉溪之诗心句意乎。毫厘易失,而赏析难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愿共探讨,以期近是。 [编辑本段]思想感情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编辑本段]古诗赏析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这首诗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现自己的感受。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诗也表示:人到晚年,过往的良辰美景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这是迟暮者 对美好人生的眷念,也是作者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编辑本段]乐游原简介 乐游原,是位于西安市南郊大雁塔东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黄土台塬。塬面长约4公里,宽200-350米,高出两侧平地10-20米,最高处海拔467米。
乐游原实际上是由于河流侵蚀而残留在渭河三级阶地上的梁状高地。乐游原的南面有大雁塔、曲江池,上有青龙寺遗址,遗址内还建有空海纪念碑、纪念堂,种植着多株名贵樱花,是人们春游踏青的好去处。
乐游原得名于汉代。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秦汉时代,曲江池一带就以风景秀丽而负有盛名。汉宣帝时,这里被称为乐游苑。一次,汉宣帝偕许皇后出游至此,迷恋于绚丽的风光,以至于“乐不思归”。后来在此处建有乐游庙,乐游原就以庙得名。
================================================================================================
乐游原是唐长安城的最高点,地势高平轩敞,为登高览胜最佳景地。
唐太平公主在此添造亭阁,营造了当时最大的私宅园林——太平公主庄
园。韩愈《游太平公主庄》诗云: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堙,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仅在乐游原上的一处园林,因太
平公主谋反被没收后,就分赐给了宁、申、歧、薛四王,足以想见当时
乐游原规模之大。后来四王又大加兴造,遂成为以冈原为特点的自然风
景游览胜地。乐游原地势高耸,登原远眺,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
如掌。同时,它与南面的曲江芙蓉园和西南的大雁塔相距不远,眺望如
在近前,景色+分宜人。因此,都人来此游赏者绍驿不绝。尤其是“每
三月上已、九月重阳,仕女游戏,就此拔楔登高·幄幕云布,车马填塞。”
杜甫形容乐游原是:“乐游古园翠森森,烟绵碧草萋萋长”;唐彦
谦称赞乐游原:“杏艳桃娇夺晚霞,乐游无庙有年华”;李频描述了春
天乐游原的景色:“无那杨花起愁思,漫天飘落雪纷纷”。而“爽气朝
来万里清,凭高一望九秋轻”、“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则描述的是乐游原秋天迷人的景色。
================================================================================================
玉溪诗人,另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是:“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那也是登上古原,触景萦怀,抒写情志之作。看来,乐游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时来赏之地。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溪意绪不佳,难以排遣,他就又决意游观消散,命驾驱车,前往乐游原而去。
乐游原之名,我们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绝唱《忆秦娥》深深印在我们的“诗的摄相”宝库中,那就是:“……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玉溪恰恰也说是“乐游原上有西风”。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称“乐游苑”才是,只因地势轩敞,人们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
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或者,东坡的“闲庭曲槛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荡春!”庶乎有神似之处吧?
可惜,玉溪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溪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细味“万树鸣蝉隔断虹”,既有断虹见于碧树鸣蝉之外,则当是雨霁新晴的景色。玉溪固曾有言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大约此二语乃玉溪一生心境之写照,故屡于登高怀远之际,情见乎词。那另一次在乐游原上感而赋诗,指羲和日御而表达了感逝波,惜景光,绿鬓不居,朱颜难再之情—这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若将这种情怀意绪,只简单地理解为是他一味嗟老伤穷、残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获玉溪之诗心句意乎。毫厘易失,而赏析难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愿共探讨,以期近是。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不同版本又有做“溪”的)、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后葬于家乡荥阳。
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原文_翻译及赏析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唐代·王缙《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 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抒怀隐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林中有我空寂的僧舍,阶下是那连绵的终南。
高卧在绳床之上,放跟望天地之间。
浮云处处幻灭,飞鸟几时飞还。
问义时天人相接,无心间世界清闲。
有谁知这真正的隐者,让我们兄弟追随相伴。
赏析 诗人王缙出生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家庭。其母、其兄及其本人佛教信仰极深。然而王缙一生又一直做着大官。如何解决这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王缙找到了一条途径,即做一个不拘外在形式、而求心灵解脱的大隐者。这首游青龙寺的诗作便表现这种倾向。青龙寺,原本是远离长安城的一个清静之所,但王缙却不写它的僻静。诗中先是烘托隐者的气度,然后以浮云与飞鸟写世界的喧嚣,再写这位大隐者由于得道而与天地相通,既然他无心于人事,那不论他身处何方,都会是清静的境界。王缙借昙壁上人写出自己的理想。这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信仰态度,它使世人想起六祖慧能对佛教修持方式所提出的革新主张:“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王缙(700-781),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唐代诗人,尚书右丞王维之弟。少好学,与兄王维,俱以名闻。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历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太子宾客。文笔泉薮,善草隶书,功超薛稷。大历十年(775年)元载所撰唐赠兵部尚书王忠嗣碑,为其所行书。卒年八十二。王缙遗作不多,散文只有表、碑、册等体,意义不大,诗作与王维的风格相似,具有一种平淡清新之美。事迹收录于《金石录》《唐书本传》《述书赋注》。王缙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南北朝·谢燮《早梅》早梅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咏物 , 梅花 , 性格 , 抒怀怀才不遇燕垒雏空日正长,一川残雨映斜阳。鸬鹚晒翅满鱼梁。榴叶拥花当北户,竹根抽笋出东墙。小庭孤坐懒衣裳。——明代·汤允绩《浣溪沙·燕垒雏空日正长》
浣溪沙·燕垒雏空日正长
燕垒雏空日正长,一川残雨映斜阳。鸬鹚晒翅满鱼梁。榴叶拥花当北户,竹根抽笋出东墙。小庭孤坐懒衣裳。 婉约 , 写景抒怀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唐代·刘禹锡《咏史二首》
咏史二首
唐代 : 刘禹锡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咏史怀古抒怀关于山有禅意的诗句
1.有关禅意的诗句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禅意的诗句。有关禅意的诗句我个人就很喜欢这几首:
1.题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2.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唐·王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唐·王维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4.青龙山昙壁上人兄院集
唐·王昌龄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5.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6.题东林白莲
唐·齐己
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
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
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
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7.慈恩寺偶题
唐·郑谷
往事悠悠成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8.石潭即事
明·李贽
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
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
9.法海寺访仁公
清·郑板桥
树满空山叶满廊,袈裟吹透北风凉。
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帘问夕阳。
2.有关“禅意”的诗句有哪些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禅意的诗句。有关禅意的诗句我个人就很喜欢这几首:
1.题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2.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唐·王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唐·王维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4.青龙山昙壁上人兄院集
唐·王昌龄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5.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6.题东林白莲
唐·齐己
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
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
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
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7.慈恩寺偶题
唐·郑谷
往事悠悠成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8.石潭即事
明·李贽
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
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
9.法海寺访仁公
清·郑板桥
树满空山叶满廊,袈裟吹透北风凉。
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帘问夕阳。
3.描写“禅意”的诗句有哪些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寻南溪常道士》——唐代诗人 刘长卿
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道吾山》——清代诗人 谭嗣同
知君素有栖禅意,岁晏蓬门迟尔开。《忆故山赠司空曙》——唐代诗人 李端
禅意归心急,山深定易安。《送赞律师归嵩山(一作无可诗)》——唐代诗人清 江
禅意法乘俱莫问,且谈旧事更依依。《蛇山》——宋代诗人 仇远
词语出处:
出自(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
评价影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刘长卿)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唐诗大辞典.修订本》: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与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故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如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禛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见何世璂《然镫记闻》)。
4.有关禅意的诗句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禅意的诗句。
有关禅意的诗句我个人就很喜欢这几首:1.题义公禅房唐·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2.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唐·王维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唐·王维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4.青龙山昙壁上人兄院集唐·王昌龄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5.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6.题东林白莲唐·齐己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
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7.慈恩寺偶题唐·郑谷往事悠悠成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8.石潭即事明·李贽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
9.法海寺访仁公清·郑板桥树满空山叶满廊,袈裟吹透北风凉。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帘问夕阳。
5.读过哪些有禅意的诗词1.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修行偈颂》
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水穷处」是指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3.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这几句诗有着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闲事,也即烦心之事。……
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别都门三,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5.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妙色王求法偈》
大多数的男男女女,世间纠葛,总难离爱恨二字。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讲的是佛道修行,讲的是人的七情六欲,贪嗔痴念。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陶渊明那天然、如璞玉一般的诗词直抒胸臆,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成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意境更是每一个现代人毕生追求但却永远无法达到。…
7.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一一
唐伯虎《桃花庵歌》节选
8.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一一
吴承恩《西游记》乌巢禅师偈子
字数限制,供参考。
6.禅意在山水田园诗王唯的山水田园诗富有禅意:(诗人名“维”、字“摩诘”、后世称他为“诗佛”)1.《山居秋暝》(很著名的一首,收入了《自考大学语文(本科段)一书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解释:真个是诗意即画意,十几种景致与触嗅视听等感觉俱会聚在一方画布上,令你人在画外看,神在画里飘。
这里,有徐徐晚风拂面,丝丝秋雨沾衣,朗朗圆月照地,沉沉青松迎风,清清山泉流石;这里更有亭亭绿竹摇倩影,片片莲叶贴池水,朵朵莲花笑秋风,袅袅浣女荡扁舟。你看这幅画里,不仅有山有水,还有人——浣女;有物——秋雨、空山、晚气、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莲叶、莲花、渔舟;有光——月光、水光;有影——树影、竹影、人影;有声——风声、雨声、水声、竹声、捣衣声、浆声、笑声……;有色——翠竹、绿叶、白花、金光……;有味——花香、竹韵;有情——素静月夜、盎然生机与恬美自然的情致。
这等美妙的山光水色,如此迷人的诗情画意,不把你熏,也把你醉傻。确实,在清新宁静而生气勃勃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
这种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极力描绘的万般物象的用意了:清新,宁静,生机,净美。
这种自然的美与心境之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含意丰富,耐人寻味。
2.《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解释:中年笃佛,晚年栖隐终南山。兴来随意独行,胜事自知,罕有人同调知赏其趣。
“行到水穷处”,无拘无束,悠闲至极,何等惬意与自乐。“坐看云起时”,穷尽水路,似乎景致一览而尽,孰知坐下时,云雾飘飘而起,水景的尽处带出云雾胜景。
“水穷”而“云起”,似巧合,又非巧合。这情趣是多么的浓郁,这意境是多么的深远,这禅机是多么的玄妙啊!——似乎,诗人想让我们知道,淡然处事者,随处都有美景,由世事多变转到求学之处无穷,让我们明白,结束意味着开始,结束就是开始,开始就是结束。
水穷尽处,自然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云无心而出岫,思与境偕,神会于物。无心处,偶然间,坐看时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的“云”,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对境观心而道契玄微,静极生动、动极归静、动静不二的禅意,渗入到山情水态之中,化作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诗末与“林叟”的“谈笑”,又把诗的境界拓深了一层。
诗人的淡泊清闲,随意而安,任运自然,无往不适,这意态情致,在诗中表现得真是淋漓尽致。写景不泥于景,叙事不止于事,一“行”一“到”,一“坐”一“看”,极尽洒脱之态;一“往”一“知”,一“值”一“谈”,见出随意之缘。
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在田园山水风光的描写中让我们见到了隐士生活和禅理的揉合。3.《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解释:佛家常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是指世俗中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空,就是假和不实。
在我们来看,色与空不亚于是有与无的对立关系。而王维的这首诗很自然的会让你感受到这种禅机的深蕴。
“空山”,道出了深山的幽寂空旷,给人灰蒙蒙一片林山树海的感觉,茂密幽深,不见人影,甚至于山中的飞禽走兽也销声匿迹。画面中所有这些都旨在渲染一份山林的寂静,因而后面说“不见人”。
接下来的“但闻”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然而,“人语响”一语又否定了前面的“空山”,嗬,深山老林里竟还存有人的踪影,看来,这山是不空的了。
这“人语响”打破了“空山”的寂静。看似矛盾的说法恰恰展示了王维的独坐感悟,正是这“但闻人语响”又不见响语人,这就更见其寂静。
试想,这莽莽林海中,不是万般寂静,你怎能听得一声人语?这是静寂,一种平静,一份心无杂念的宁静,宁静的心态下,细微的声响也就如雷贯耳。这不正是王维的禅悟吗?“返景”,是说太阳落山后的光线虽弱,还是辐射到茫茫深山,于是,光线透过枝繁叶茂的空隙,“复照”在山林里的青苔上。
这种回光返照虽说微弱,只是斑斑点点洒在青苔上,但由于这斑斑点点的幽光,深林反而显得更幽深更晦暗,更幽深更晦暗的山林又反衬了这日光返照的微弱。王维创造的这一空寂幽深的境界,正是他修禅过程中的一种心理体验,是禅宗所说的一种顿悟。
空山人语,林苔夕晖,这情景的微妙,缺乏宁静纯净心境的人是无法体悟的。原文请参阅以下网址。
青龙寺遗址的历史意义
青龙寺位于西安东南郊铁炉庙村北的乐游原上,距市区约3公里,是久负盛名的大寺。始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2年),原名灵感寺,唐景龙二年(公元711年)改名为青龙寺。青龙寺是唐代著名的佛寺之一,在9世纪出达到鼎盛,它是日本佛真言宗的祖庭,是日本人心中的圣寺。日本平安朝时期(9世纪出至中叶),大批留学僧人入唐求法,其中以空海最为有名。空海在青龙寺拜惠果法师学习真言密教传,空海苦心学习中国佛教密宗文化,又努力钻研中国汉学。他学识渊博,造诣深厚,在佛经、诗词、梵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公元806年他回国后,带走大批佛学经典和其它书籍。在日本奈良东大寺建立了日本的密宗--真言宗。设立道场,弘扬密宗,成为日本留学僧人中少有的佛学大师,成为开创“东密”的一代大师。1982年青龙寺修建了“空海纪念碑”。 1986年,青龙寺从日本引进千余株樱花树,植于寺院,每年五、六月间,樱花盛开,春色满圆,姹紫嫣红,风光异常。至今,青龙寺也以它传奇的历史角色和美丽的静谧风景吸引这众多的中外游客。
寺前身为隋灵感寺,是佛教密宗教派的根本道场。唐代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龙寺。寺址南部已被破坏,西北部有东西并列的两组院落遗迹。早期遗迹为隋代灵感寺的一部分,毁于唐武宗会昌灭佛时;晚期为唐宣宗时重建,延用至北宋。早期西院有中三门,门内设塔,塔北建佛殿,四周有回廊或院墙。东院中心亦有一殿堂。晚期西院伽蓝废中三门,在早期旧基上重建殿、塔,并修治回廊,新设北门。东院也重建了殿堂。晚期殿、塔规模不如早期宏伟。青龙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地位,天宝以后,日本、新罗等国僧人来中国学习密教,多到青龙寺求法。寺址的发掘,为研究唐代寺院布局提供了重要资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