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秀公园明城墙

2.解析老北京城墙,八臂哪吒城,读懂中山装里的老北京历史

3.明城墙说明文怎么写

4.南京市下关区有些什么历史文化典故?

5.西安古城墙有什么典故没?比如名人的一些事情,名

明城墙遗址公园历史传说,明城墙遗址简介

北京明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即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600余年 历史 ,全长达24公里。据史料记载,明城墙设计精巧,建筑雄伟坚固,防御功能极为完备。然而,遗憾的是新中国初期便被拆除,现崇文门至城东南角一线,仅存城墙遗址长约1.5公里,为原北京内城城垣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城的重要标志。城东南角角楼,为全国仅存规模最大的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即公元143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逢盛夏,难得细雨。闷热的蒸笼天气刚刚被趋赶,周末调节心境,便游览了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一踏进园区,绿树掩映,青草如茵,使人心旷神怡。尤其公园整修后,为新中国历届劳模,树立的一块块造形独特,与园区景致浑然天成,大气庄重的英模名录碑刻,令人肃然起敬,让人驻足观览。但当目睹依稀尚存,残垣断壁的墙体遣迹时,却不由使人良久沉思。史载,明朝筑城风气盛行,国内现存许多大中城市的城墙,多为那时建造,至今民间仍流传着:“汉冢唐塔猪(朱)打圈”的俗语。

五年前,我曾在南京小住,专门游览了颇负盛名、素有虎踞龙盘美誉的南京城,方知明城墙是太祖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建议,实施“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对策,历时二十一年,亲自监制而成。城墙多为石条砌筑,部分所用墙砖,制造工艺复杂,质量上乘,实行严格编号,用以追究烧制者的责任;城墙防御设施完备精巧,整个墙体气势恢宏,易守难攻,堪称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是继中国秦长城之后又一 历史 奇观,已入选世界第一大城墙。

久居西安城,因工作单位就在城墙脚下,早晚常在城墙上散步,对西安城感情更为深厚。西安明城墙,是我国古代城垣建筑中,至今保留最为完整的一处,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墙。据史记载,朱元璋非常重视西安的地位,在建都地点未确定以前,廷臣多次建议,利用关中形势建都西安。朱元璋便特派皇子,巡视西安城防,察看建都之事。后因各种因素,虽未在西安建都,他又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并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谋划设计,精心构筑,墙体厚度大于高度,墙顶可跑战马、兵车和士卒操练,稳固如山,坚不可摧。

然而,朱元璋又听信传言,为压制秦地帝王之气,命人将钟楼从原址,移于距今约数百米之外的"龙脉"上。岂料在他百年之后,燕王朱棣却从北京,发"靖难之役",夺取王位。恰似秦始皇当年,欲镇金陵王气,在南京城内开挖秦淮河,以破风水一样,徒劳无功,于世无补,最终夺秦天下者,竟为布衣刘邦!

唐代诗人章碣曾赋诗咏史,讥讽秦始皇用焚书坑儒,以绝言路,自欺欺人。 历史 无情,国人当察!!!

《焚书坑》

唐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2018年7月7日 北京

恰逢抗日战争纪念日,当以此为鉴!

越秀公园明城墙

历史上明城墙全长25公里,始建于明朝永乐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原有的城墙在整体上已经不复存在。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这段城墙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城东南角楼是全国仅存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角楼,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城墙遗址破损严重,为保护文化遗产,再现古都风貌,彻底综合整治城墙遗址的周边环境,北京市政府决定修复城墙,建设明城墙遗址公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1540延长米的城墙遗址进行了修复,城墙遗址的保护工作以现状保护、排险加固为主,以少量补缺为辅,最大程度保存城墙的原状。2001年11月25日工程正式启动。2003年9月,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一期工程竣工。以营造沧桑、古朴的环境为主要设计思想,共铺种草坪7万余平方米,栽植花卉11万株,栽植油松、国槐等大规格乔木400余株,各种灌木6000余株。2003年公园进行了二期绿化工程建设, 根据景观对植物品种进行的充实和完善,种植银杏、山桃、山杏、紫薇、栾树、玉兰等观花、观叶乔灌木300余棵。2003年,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被评为北京市精品公园。遗址公园外围是一片沿200米长的带状公共绿地,根据不同功能可分为老北京南城根文化区、现代雕塑公园、东便门角楼市民休闲区、城楼遗址公园纪念林、北京火车站南出口及广场等五个部分。

公园运用简洁的设计手法,突出展现城墙的残缺之美。公园内结合城墙遗址自然面貌和各绿化景区的风格特点,由西向东依次建成 “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雉堞铺翠”等景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充分展现古都明城墙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

解析老北京城墙,八臂哪吒城,读懂中山装里的老北京历史

越秀公园明城墙

越秀公园除了镇海楼博物馆外,还有一处镇园之宝必须要看的,那就是明城墙遗址。明城墙是广州明初三大古迹之一,是英雄城市的历史见证。

越秀山明城墙现存总长度为1137米,除镇海楼外,只剩下高度不等的残垣,其他有关建筑已荡然无存。

1987年,镇海楼后面连同东、西两侧的城墙已修缮复原,共长180米,雉堞严整,恢复旧观。 此遗址于198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城墙说明文怎么写

无论是北京土著还是游客都会经常说北京城这仨字儿,但却从来没听听说过上海城,重庆城,为什么非得说‘北京城’呢?

其实北京城和天津卫,上海滩一样,成为了北京的代名词,过去老北京还隐藏着一个二虎相争的传说,相传在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急于在北京修建一座北京城,参与设计竞标工作的有两位工程师,也就是姚广孝和刘伯温

竞标工作开始之后的第十天,姚广孝和刘伯温背对背地画出来一模一样的图纸,就在难分伯仲的时候刘伯温提出了八臂哪吒城的概念,于是会干不会说的姚广孝被能说又能干的刘伯温直接给pk掉了,姚广孝曾经质问刘伯温“哪吒的五脏六腑在哪儿呢?”

刘伯温回答皇城就是哪吒的五脏,事实上史料记载,刘伯温根本就没来过北京,这个传说只是人们为“八臂哪吒城”之说寻找一个由头,其次还用一种新鲜的说法

说中山装就像北京城一样,曾经风靡一时的中山装老北京人都不陌生,标志性的立领儿至今像样儿,五颗纽扣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分别是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四个口袋代表思维,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礼义廉耻

两个袖子上共有六颗纽扣,分别代表民族,民权,民主,还有平等,自由,博爱的共和理念,这里边明显有北京城的影子,如果脑袋是紫禁城的话,那么中山装的领子第一个扣子就是午门,第二个扣子就是端门,第三个扣子是天安门,第四个扣子是正阳门,第五个扣子就是永定门

永定门进来以后两个大口袋,这边是一个天坛,另一边是先农坛,在往天安门这边是太庙,另一边是地坛,明代地图上,当太和殿,皇城,午门,端门,天安门,前门,永定门,太庙,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这几处建筑被勾勒起来之后,果不其然,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件中山装

虽然在中山装的 历史 中没有老北京的身影,但却有中山装与北京城相似的 历史 必然性,这就是传统观念当中‘中轴明确,两翼对称’的审美观念,带着这个诠释重新审视北京城格局的时候却发现了又一个北京城的隐秘

在首都博物馆《古都北京· 历史 文化篇》展厅里,有玛瑙棋子和白瓷陶罐儿

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文物却都有着共同的身份,都出土于元代遗址,老北京人应该都知道,过去七十年代那会,在新街口后英房胡同里还找着了一元代遗址,后来还被确定这就是最早的四合院形式

1972年在西绦胡同和后桃园发掘清理了两处元代居住遗址,这几处元代遗址都是伴随着七十年代前后那场轰轰烈烈的拆城运动而得以重见天日,其中后英房胡同就位于北京城的西北角,它告诉了我们北京这座堪称完美的大城还存在着这样一段不规则的城墙

更重要的是原因并非人们轻描淡写的那样,绕开积水潭,而是另有隐情,有人把原因归咎于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风水’有人则披露了事实的真相,如果当时的城墙按照四面见方的规矩建造的话,咱北京城的西北角恰巧处于太平湖这片儿

但河里的淤泥稀软,压根儿就没法让城墙在这儿扎根儿,没辙儿只能绕开这片儿,把城墙修成了一个缺角的样儿,而朱棣就像处女座一样追求完美,根本接受不了这样的遗憾,所以找了一风水先生开始自圆其说,让大伙儿相信这样的缺陷故意而为的,并不是没辙儿导致的

明城墙

200多万块城砖,五分之一是明代原装的老城砖,其中的160多万块是新城砖,在崇文门外与东便门角楼相连的那段明城墙曾经就面临过修缮的难题,其中还隐藏了一个秘密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与明城墙遗址融为一体的东便门角楼上还有一座博物馆,其实在北京,以文物古迹展馆的博物馆并不少见,比方说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正阳门博物馆,前门火车站博物馆等等,这些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最有代表性的巨大展品

同时又作为展馆展出相关的文物,在东便门角楼上有一明代烧造的老城砖,1419年明朝永乐皇帝登基的第十七个年头,迁都北京的永乐皇帝朱棣急于修建一座坚固的大城,元大都遗留下来的土城已经经不住雨水的冲刷和外敌的入侵了,因此一场规模宏大的造城运动开始了

由于基本沿用元大都的格局并为了节约成本,明城墙只在元代土城的基础上加盖城砖,并不重建,又是一个十七年之后,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北京外城以同样的方式开始修建

今天矗立在崇文门外与东便门角楼相连的这段明城墙遗址就是北京外城的一部分,明城墙的核心沿用了元代的‘夯土结构’为了从外观上尽可能地恢复明城墙的原貌,城墙紧贴夯土的部分,全部用新城砖修复,而仅有四十万老城转用在了城墙的最外层

换句话说明城墙是六百多岁的年龄,七百多岁的心脏,里面还包含着十几岁的移植器官

或许是元大都北城墙搬家的动静儿太大太抢眼,以至于让北京人忽略了北京城接下来的一个细节变化,那就是元大都丽正门所在的南城门,在永乐十七年也往南挪了一里地,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

为了扩大皇城正门,大明门与内城正门丽正门之间的空间,在正阳门博物馆里,有这样一件展品,它叫皇都积胜图,画儿里的北京城虽然已经是明朝中后期的样子了,但内城格局从永乐十七年之后就再也没有变过

所以这幅画可以为我们破解南城墙,搬家的真正原因,北京内城的南大门搬家以后与皇城南门之间腾出的空地儿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画儿上的城楼就是正阳门,右边是前门外,热闹的景象跟现如今差不多

在城楼左侧,也就是正阳门内同样是店铺林立,人头攒动,天底下五行八作的都拿着暂住证儿到大明门和正阳门之间的棋盘街来凑热闹,说明当时经济繁荣,其实到了清朝真相才被揭晓,当满汉分居制度推行之后,内城的市场被移到了前门外,棋盘街的真正作用终于大白于天下

过去政府机关都在儿扎堆儿办公,朱棣当年是为了给大明朝的干部们腾地儿修办公室,这才挪动了南城墙,话说到这儿,我们能从北京城 历史 中学到很多东西,都城格局与中山装的巧遇,证明了京范儿美感无处不在,明城墙缺失一角的遗憾是人类和自然斗争的败绩

南京市下关区有些什么历史文化典故?

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

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门。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了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

最初的西安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四周环绕着又宽又深的城河,正对城门处设有可以随时起落的吊桥。吊桥一升起,进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断。

明代西安城垣曾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西安古城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为我们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石墙具有防火以及抵挡弓箭和其它投射武器攻击的功能令敌军无法在没有装备例如云梯和攻城塔的情况下,爬上陡峭的城墙。而城墙顶端的防卫者则可以向下射箭或投掷对象对攻城者施袭。攻城者因而全然暴露在开放的空间之中,相较于防卫者坐拥有坚强的防护和往下射击的优势,攻城者在向上射击时显得相当不利。如果城墙是建筑在悬崖或其它高峭的地方,其效力和防御价值将大为提高。城墙上的城门和出入口会尽量的缩小,以提供更大的防御度。

死而复生的城墙

王军

北京古城墙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明清北京城共有四重城墙,最里面的一重,是围合封建皇宫、至今仍保存完整的紫禁城城墙;再往外,是围合紫禁城及其周边宫廷服务区的皇城城墙;接着向外,便是清代时只允许旗人居住的内城以及会馆云集、在19世纪末经常发生“公车上书”这类知识分子参政事件的外城。

与紫禁城城墙一样,内、外城城墙内外包砖,中心夯土,而皇城城墙则华而简约,只是砖筑的一层薄墙,现在长安街一线北侧及中南海的部分金瓦红墙便是遗存。

北京皇城城墙的北段与东段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被拆除的,当时北洋政府拆城取砖修下水道,或将其售卖充薪。皇城墙被拆除后,其遗址就被叫作皇城根了。

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北京城墙,是指北京的内城城墙和外城城墙,全长39.75公里,共有十六个城门。内城城墙形制高大,建成于明代初年,外城城墙形制较小,建成于明代中期。当时筑外城城墙,是想在内城城墙之外再套上一圈,以巩固城防,可是财力有限,仅将今崇文、宣武两区围住,就匆忙内收,与内城城墙相接,形成了北京独特的“凸”字形城廓。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在天坛圜丘架炮轰击正阳门,箭楼被毁;后印度兵驻扎正阳门城楼,一次夜间取火,引发火灾,正阳门城楼被焚。在此次入侵中,八国联军还用大炮轰塌了崇文门箭楼与朝阳门箭楼,擅自拆除广安门和东便门外城墙、拆崇文门瓮城筑铁路洞口,铺轨至正阳门。

1903年,袁世凯重修正阳门,由于工部图纸被八国联军焚毁,正阳门的建筑尺寸无从查找,就依照崇文门城楼和宣武门箭楼形制,略微增大尺寸建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

1927年,宣武门箭楼呈倾圮之态,北洋政府无力维修,就干脆将其拆除只余城台。出自同样的原因,德胜门城楼于1921年被拆除,东直门箭楼于1927年被拆除,阜成门箭楼于1935年被拆除。

内城的瓮城除西直门、阜成门外,大部分在1915年修环城铁路时被拆除。同年,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为缓解正阳门及东西火车站的交通紧张,拆除正阳门瓮城,并在城楼两侧各开两个券门。为交通考虑,这一年,又在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开两个券门,称和平门:后来,日伪政府又在内城城墙南部东西各开一个豁口,并恬不知耻地称之为启明门、长安门。日本投降后,中国人严正地将之更名为建国门、复兴门。

时至今日,北京的城门只剩下了“一对半”,“一对”即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半”即德胜门箭楼;角楼只留下内城东南角箭楼;城墙只在崇文门至东南角箭楼之间以及内城西城墙南端残存了两段。

城墙上的历史之城砖记忆

白张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匹兹堡大学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访问讲学,美方同时希望得到两块中国的城砖作为纪念。侯先生经过请示并报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决定选用两块明代的城砖作为国礼送给美方。美方在得到礼物的时候欣喜异常,因为城砖的一侧盖有这样的印迹:“嘉靖三十六年”。美国建国时是1776年,嘉靖三十六年是公元1557年,也就是说,这两块砖的历史比美国建国的历史还要早219年。这两块象征着中美友谊的城砖,一直存放在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展室中。

这两块城砖堪称文物。说到文物,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们历史悠久,数量稀少。城砖却不是这样,明朝在北京建都,用去的城砖达四千万块之多,北京火车站后面的明城墙遗址公园的城墙即明代城砖砌成,可是带有文字的比较完整的城砖则少见。而在天坛公园内有一堵明坛墙,砌墙的城砖上大都带有文字。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年间曾改建。现在皇穹宇北墙外成贞门及两侧凸形的城墙即是那时增建的,它位于长360米的丹陛桥的最南端,将祈年殿与皇穹宇、圜丘分成了内外坛。这堵墙呈土灰色,外面没有抹灰,城砖都是裸露着的。正是这堵墙,像一座明嘉靖年间的城砖博物馆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城砖的长侧面钤有印迹,如果这一面砌于墙面的话,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时间从嘉靖三年到嘉靖十八年秋季或更远的印迹均有,呈竖戳形,隶书、楷书、阳文、阴文皆有。大字为年号,小字为窑户姓名。另有小戳小字为工匠名字。比如:嘉靖叁年伦记;嘉靖三年杨果造;嘉靖三年□监造;嘉靖伍年临清厂精造(大字)窑户孙伦(小字);嘉靖陆年临清厂精造窑户□□(大戳)匠人□德(小戳);嘉靖捌年分窑造窑户张茂;嘉靖捌年窑户曲宜造;大工(大戳)嘉靖九年;嘉靖十七年分窑户周世隆造;嘉靖拾柒年秋季窑户王宝造;嘉靖十七年分窑户田仲仁造;嘉靖十八年春季周世隆造(阳文);嘉靖十八年秋季窑户史□造……

这些带字的城砖本应用于城墙的修建,保卫京城,却被皇帝用来建造坛墙保护自己,无意之中又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物。这堵墙静静地伫立着,今天的游人可以近距离的观赏它们。城砖上的文字标明了年代、季节、钤有窑户和工匠的名字,你仿佛看到了他们劳作的身影。经历了几百年的日晒、雨淋,这些文字仍然清晰可认,实属不易。

城砖,作为筑城的基本材料,成千上万,本不需要钤有印迹,因为国家的窑厂出品的城砖是保证质量的。那么,为什么有些城砖上刻有印戳呢?随着防御和建设的需要量增加,城砖的烧造经过摊派、转包被分配到许许多多的窑厂,为了保证质量,出现问题有据可查,国家要求厂家在自己的城砖上钤上印迹。这些印迹是制坯时砖泥未干时印上去的,经过烧制,这些文字便永久地凝固在城砖上面,赋予了城砖以生命,也使我们后人能在城砖上触摸到历史。

遗憾的是,一些游人不珍惜这些宝贵的文物,在城砖上刻画留念,更有甚者,在戳子的部位磨平铭文,刻上自己的名字。看看美国人怎样看待我们的城砖,我们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呢?

城墙上的印记

——城砖印戳

凌晨

有八百五十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北京,处处能够看到历朝历代的文物遗存,建筑物是很大的一部分。不少建筑物的砖瓦上有零星的文字,若隐若现,提醒人们它们的存在,显得非常神秘。其中,又以明、清两代为多。

故宫太和殿的汉白玉栏杆下面是大砖砌就的基座,其中一块砖的一端钤有楷书阳文“圆明园”的竖戳,带有双边框。无独有偶,北海公园东墙外的北海夹道墙上也有几块带字的城砖,其中一块砖上字迹最为清晰,也钤着“圆明园”三字。圆明园的用砖为何出现在故宫、北海呢?不得而知。如今,人们在圆明园遗址的展馆中能够看到钤有“圆明园”三字的完整城砖,可能是毁掉的圆明园的城砖后来用于皇城的修补吧。天坛公园的围墙上也有不少带字的城砖,可惜字迹大多模糊不清了,有一块城砖的长侧面,钤有阴文竖戳:嘉靖伍年临清厂精造窑户陈仁。地安门内大街的一段皇城墙经过改造,敞露出来,有的城砖的短侧端钤有阳文竖戳:细泥停城砖。有一块城砖的印文是:通和窑细泥停城砖。还有的城砖上印有“宝丰窑记”、“荣升窑”。先农坛东墙外侧面裸露的城砖上有的城砖的短侧端有阳文印迹:乾隆叁年。

除了皇家建筑物的城砖有文字外,一些寺庙、王府、格格府,甚至粮仓的用砖上也有文字。庆王府的围墙墙砖型号比城砖小一号,侧面印阳文:天立大新窑样砖。乾隆四女儿的和嘉公主府,后来的京师大学堂的外墙墙砖上印有小戳:新兴窑记、德兴窑记等。北新仓、南新仓的仓壁由大城砖砌成,既有明代城砖,也有清代城砖,较清晰的印文有阳文:“宝丰窑记”的繁体汉字。广化寺的一座大殿的山墙由大砖砌成,城砖的一端钤有阳文:细泥停澄泥。

这些城砖上零零星星的文字代表了什么?又为什么要印制上去呢?

明代一朝,法律森严。城砖作为战略物资,备受重视。城砖的质量好坏关系到城池的安危,责任重大。城砖的生产窑厂除了皇家信得过的几家之外,其余窑厂出品的城砖定要钤上印迹,标明年代、地址、窑厂名称、窑户姓名及工匠姓名,以便追溯有据。明代早期的印戳位于城砖的长侧面,戳记无边框,为较深的阴文楷书。如南京城城砖的印迹:洪武□年□月。北京城城砖可见成化十七年、正德十一年等,印迹亦无边框。嘉靖年间的城砖,印迹也在砖的长侧面,只是戳子加了边框,有单边框、双边框之分。有的砖上甚至有印戳多个,如“嘉靖伍年临厂精造”(大字),“窑户张宗”(小字)。同为一长方形竖戳,下面另有一小长方形竖戳:“匠人□德”。印文为隶书阴文。同一时期的城砖印文也有阳文楷书,如:嘉靖十八年秋季窑户史□造。

清代城砖只有部分砖有印迹,也有边框,为小长方形,印文在砖的短侧面。大多只有年代或窑厂名称,没有窑户姓名、没有匠人姓名。如:“乾隆叁年”、“宝丰窑记”、“荣生窑”。也有的砖标明城砖用料及工艺性质,有的还加上窑厂名称,如:“细泥停城砖”、“细泥亭澄泥”、“通和窑细泥停城砖”。印文均为楷书阳文。有的城砖上的文字还好像是特为某处订制,如“圆明园”等。有的是标明砖的用途,如“停滚砖”。总之,清代城砖上的文字追查责任的功能好像不很突出了,印文更像是商品的标签和广告。

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带文字的城砖清代的更多一些,明代的不是被包裹的大墙的内部便是身在皇家园林之中,那些破损的明代城砖被清砖替代下来后多半卖给了市民,流散于民间。北京城危房改造的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普通的民居的墙中砌有明代城砖,虽然破损得没有棱角,且不完整,但是它们仍然顽强地存在着。遗憾的是,随着渣土车一车车将它们拉走、填埋,我们见到它们的机会将越来越少了。

西安古城墙有什么典故没?比如名人的一些事情,名

下关区的历史文化,最先让人想起的恐怕便是明城墙。

全长33公里的明城墙目前遗存的城墙段落还有22公里,无论从保留的长度还是33公里的总长来说,都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带,文化、学术价值不可估量。

台城、月牙湖、中华门、阅江楼、小桃园、东西干长巷等城墙保护工作陆续完成后,明城墙外侧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在城墙保留的段落之间、城墙和城河之间,一片片秀丽的风光与独具历史厚重感的城墙相互辉映,和遗址公园风光带一起,在城墙外侧形成近30公里的绿环。

明城墙的保护只是一个缩影。

天妃宫、静海寺、阅江楼……这些历史优秀的文化瑰宝在下关人精心的呵护下得到传承和发扬。

下关区秉承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正阔步迈向“文化大区”。

如阅江楼景区,濒临长江,内有阅江楼、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静海寺等30余处历史遗迹,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

又如狮子山,原名卢龙山,高78米,周长2公里,有“狮岭雄观”之美誉,为金陵48景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卢龙山以8万军队大败陈友谅40万人马,为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称帝后,赐改卢龙山名为狮子山,下诏在山顶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

阅 江楼于2001年改建并对外开放,高52米,共7层,具备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登上阅江楼,放眼远眺,浩瀚的大江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背江而望,金陵全景尽收眼底。

这样的历史瑰宝在下关区不是一处两处,智慧的下关人民认识到,也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在大刀阔斧创建滨江新城的同时,传承并发扬了优秀的文化传统。

丰富的历史资源,让今天的下关散发着充分的历史韵味。

总体看来,下关区有六大文化资源优势。

第一,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目前下关境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11个,市级文保单位1个,区级文保单位6个。

下关是郑和航海的始发地和归宿地,明城墙、静海寺、天妃宫、江南水师学堂、渡江胜利纪念馆、南京铁路西站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存是南京“六朝古都”风雨沧桑的缩影。

第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下关有9.8公里的长江岸线,4公里的明城墙、外秦淮河景观带、幕燕风光带、静海寺、天妃宫历史景区,阅江楼、绣球公园、小桃园等下关文化旅游资源。

随着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下关电厂、南京铁路西站搬迁等城市发展重大机遇的到来,一批新的文化旅游资源将进一步形成。

第三,文化产业资源优势。

下关区文化市场日渐繁荣,消费增幅较快,下关区现有大小400多个文化市场经营企业,从业人员3000多人。

第四,特色文化资源优势。

下关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特色文化品牌,妈祖文化、郑和航海文化等一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已经形成。

第五,群众文化资源优势。

下关区有近20个市民广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文化骨干队伍不断壮大。

以妈祖文化艺术节、阅江楼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等为代表的节庆活动为地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大餐。

第六,人文资源优势。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下关区涌现了以袁金良为代表的富有时代精神、体现下关文化内涵的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构筑了下关区人文资源的核心优势。

1、西门:西门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被保留下来。明代扩建城墙时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门。

2、北门:明代构筑城墙时建造的北门,正式名称为安远门。辛亥革命时,起义军进攻满城,这一带战争激烈,交战中北门城楼被焚毁。1983年整修城墙时,恢复了原来的箭楼。

3、玉祥门:1926年,军阀刘镇华包围酉安城达8个月之久,使西安人民冻饿战死4万多人,直到冯玉祥将军率国民联军击败刘镇华后,西安才得以解围。1928年开通的这座城门,为纪念冯将军的历史功绩,取名玉祥门。

4、中山门:1927年初,在冯玉祥将军倡议下开辟的中山门,以纪念国民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得名。中山门并列两个门洞,冯分别为它们取名“东征门”和“凯旋门”。出师之日,冯将军在城头向各界欢送群众讲话,说等北伐胜利,再打开凯旋门欢迎他。后来时局变化,冯将军再未率师回西安。

5、东门:东门在建造明城墙时构筑,正式名称叫长乐门。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由东门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将士们群情激愤。点火烧毁了这座城楼,清代重新建造。“”前,张学良在东门组建教导队和学兵队。旧址已被修复作为纪念地。

中国网-西安古城墙和城门历史故事的渊源